{{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上週的週報裡寫道我去碧潭寫生的經驗,這週我想分享在那之後發生的一件讓我感到溫暖的小事。
我把作品發佈到個人IG上分享後,過幾天收到一個意外的信封,我打開就漾出一個心領神會的微笑,那是一張印有郭雪湖《碧潭》畫作的明信片。
寄件人是我在北美館工作的朋友,和她不能說常相見,但有去北美館看展時一定會去找她聊上幾句。 除了收到這份小禮的開心與感動,也更佩服她挑選禮物的慧黠心思;這真的是很適合我的一張明信片啊!
出身於大稻埕的郭雪湖先生,是臺灣近代百年藝術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最知名的作品就是描繪大稻埕繁華市街的《南街殷賑》。因著畫家這份和大稻埕的關係,朋友想必是福至心靈,才想到要送這份小禮給我。
和我的隨筆水彩不同的是,郭雪湖先生畫的這張《碧潭》是膠彩畫。膠彩畫特色貴在「具體」,畫膠彩的過程好似小火慢燉,需要一筆一筆耐心堆疊描繪。郭雪湖先生是很重視寫生的,但戶外景色分分秒秒都在轉變,如何以慢條斯理的膠彩畫捕捉?所以重點並非「寫實」逼真,寫生是訓練畫家「觀察力」的過程;風景乍看下去是一片模糊意象,但透過觀察,你會看到樹的姿態、岩石的肌理、水面的倒影、船夫的動作...,你會發現,世界是立體的,由許多細節所構成。
我不算很懂膠彩畫,但我想膠彩畫寫生,應是要找出畫家心目中的「不變」之處吧,透過他的觀察發現眼前這片風景掩蓋在變動之下的永恆特質,正因為永恆才值得被留下,被細細描繪、慢慢堆疊。
因此在郭雪湖先生的《碧潭》裡,你不會看到那片風景寫實的樣子,但毫無疑問畫出了碧潭永恆的模樣。無論百年前後,山水皆是碧綠,樹木皆是繁茂,岩石皆是嶙峋。
唯一有變的是那人與船,從搖槳小艇,變成遊客的天鵝船了。
廚房裡傳來一陣陣的聲響,鍋蓋沸騰拍打的聲音、在砧板上大力著切著蔥段的聲音、媽媽來回踱步的腳步聲,彷彿聽著就回到了屬於我們那最珍貴的童年時光。
「ぐつぐつ ⋯」看著盛滿一桌的飯菜,你不禁好奇著,這是用多少歲月淬煉出的美味?
長大後我們才驚覺,這些簡單的食材是如此純粹,卻能讓我們想起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前的餐桌上,我們的稚嫩模樣,和母親游刃有餘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