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今天和大家談個大一點的題目,從太魯閣之於花蓮的旅遊價值,啟發我看待問題的角度。大家都知道花蓮在年初經歷了大地震,加上後來的颱風、路斷... 太魯閣封閉了,地方旅行也跟著慘淡。
花蓮於我雖沒有淵源,但我其實一直都很關心台灣的地方旅遊議題。因為印花樂談的是生活和文化,一個地方的旅遊產業,應該奠基在我們有什麼樣的生活與文化可與人分享。如果一地幸有大景,就像渾然天成的太魯閣,那算老天爺賞飯吃;但天意難料,沒了太魯閣的花蓮,地方產業該何去何從?
或許應該將這場危機視為新的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地的生活與文化,是否值得讓人特地前來?正好前兩週我受邀到花蓮參加座談,其中一位講者前輩分享的內容讓我很有感,她認為我們應該趁機從一個更大的格局看花蓮,一邊面山、一邊面海,太魯閣代表花蓮「山」的一面,並不是全部。現在山要休息了,那或許我們把目光轉向太平洋,花蓮的海、水上的路,還多的是資源有待發掘。
或者換個角度想,能連結外界的不是只有馬路,數位時代裡更重要的是網路,花蓮的慢步調、好山好水,可以吸引全世界的數位遊牧族群、或任何新客群。重點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沒有什麼,反而應該去重新衡量我們本來已經有的東西。
危機是讓我們突破瓶頸的新契機,拉高格局看問題,逆風時可以看見順風時視而不見的面向,從而發掘新的可能性。
當然,我不只是想問題,今年也安排了好幾次花蓮小旅行,談生活文化,沒有比親身體驗更重要的了。
雨水滴落、樹葉輕輕舞動,金黃與葉綠交織,如畫布上的夢境。
本期設計師小螞蟻常用寫生來練習觀察力,有時更深入地觀察某個物體或場景時,視覺會變得更敏銳,甚至會發現一開始不容易注意到的陰影、紋理或色彩變化,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風輕柔低語,景色在雨中顯得更加鮮豔,小螞蟻觀察許久,發現偶爾有蜻蜓在空中翩翩,穿梭於這片金黃與葉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