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本週來推薦一檔正在北美館展出的畫展:《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
膠彩這種古典媒材,年輕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大學時期接觸過幾堂課,就斷定膠彩是一種極為麻煩的創作類型,太緩慢、太繁瑣、太寫實...,一切都不符合年輕藝術系學生想要的那種浪漫率真,因此從未正視過這項藝術之美。但隨著年紀越長、人生經歷漸深、眼界益廣,回頭看膠彩畫,我竟獲得意想不到的感動;過去的緩慢、繁瑣、寫實,如今的我來看,卻是深厚、細緻、餘韻無窮,並在寫實中看出了意在言外的寫意...
北美館這次策展非常用心,從最初將膠彩畫帶進台灣的日本藝術家、也是畫壇前輩們的師祖鄉原古統、木下靜涯...,到台灣近代第一次在藝術成就上大放異彩的代表藝術家——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林之助...,循著時間軸,一幅幅真跡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些我們未曾經歷、但卻一脈相連的年代。
這就是藝術的價值,跨越時間的限制,讓不同時代的人們透過作品這扇窗對話,互相凝視、互相理解。
我站在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前久久不忍移步,那畫的是二十世紀初富庶繁華的大稻埕,即使給我一天也看不完畫上所有細節:樓上曬的衣服、販夫走卒的斗笠、招牌上的字…;一百年後,這裡也成了我每日生活場景。
最後隨著時間軸推移,展覽中也出現了好幾位當代膠彩藝術家,讓我們知道這門藝術如今仍延續著它安靜卻輝煌的生命。看完展後,還有個小展室展出膠彩畫的材料與教學,讓觀者明白膠彩創作的深厚學問在何處。
展覽到2025年2月2日,強力推薦不容錯過。
水池的波痕在腳邊輕輕波盪,輕盈透明的水珠夾帶著太陽的餘溫。
回想起童年時光,設計師Kiko最喜歡的消暑活動就是和家人一起去游泳池戲水,穿戴酷酷的半截式泳裝、動物造型的游泳圈,直到耳邊響起閉館前的廣播聲,依舊沈浸在夏日氛圍裡,不捨離去。
濕熱的水泥地板揉合著一種特殊的氣味,游泳池就像是城市裡的海,施放時光倒轉的魔法,讓人回到國小時,那個溫熱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