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去年底因為家人生病,讓我開始頻繁地跑醫院、近距離感受人類的生老病死,忍不住讓我開始想像,自己的老年到死亡這段時間,會是怎麼樣的。
當然不是一定要經歷老邁,才會到達死亡,許多公眾人物已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帶來啟示,死亡很可能來得猝不及防。但若我有幸走完年輕到衰老這個相對完整的生命歷程,我希望用什麼樣的狀態走到最後?
問自己這個問題時,腦海中浮出電影《我的完美日常》裡,公廁清潔員平山先生住的那個、不到兩坪的小小房間(日本竟然有那麼小的獨棟房屋格局啊?看電影時內心一直忍不住驚訝)。房間小歸小,但感覺非常舒服——除了榻榻米和燈,沒有多餘家具,睡覺就是鋪一床睡墊,醒來就將睡墊收起;空無一物的房間裡,最多的是書、還有以七八零年代(平山先生年輕時)為主的錄音帶。稱得上奢侈的空間運用,他留給了嗜好:一處寬敞的窗台種植路邊移回的小樹苗,還有一整衣櫃收著他的攝影作品(否則他其實不需要衣櫃)。
平山先生的生活,日復一日,清晨出門工作,收工後去澡堂洗澡、去常去的餐廳吃飯喝小酒,然後回到這個小房間裡看書、歇息。乍看平靜無波,卻不覺乏味,因為作為觀眾,我看到的是平山先生精神充實、無欲無求的狀態。他仍為社會奉獻他的勞動,然後滿足於為他帶來內在喜悅的細小事物。看似空,實則飽滿。
過去人們的對於「生」的想法是拚命積攢財富、物質,務求要有所剩餘、遺留給後代子孫,但現在也有人提出「“Die with Zero” 歸零而後死」的概念,我覺得重點不只著眼於財富歸零,而是自己是否明白,人生的最後我真正只需要什麼——抑或是,我不需要什麼?
在一個越來越空的小房子裡生活,被少數但確實鍾愛的事物圍繞,甚至直到最後,也能將那些鍾愛放下,孑然一身,還至本處。我想那會是我最嚮往的老年完美日常。
初春降臨,微風迎面而來,燈籠也跟著搖曳,像是一場燈火流動的春日舞會!
本期桌布中,設計師軟喵把各式各樣的燈籠集合在一起,有圓的、長的、有造型特別的,並將印花樂的經典印花融入其中,描繪出春日清新而活潑的氣息。
明亮的色彩交錯,映照出節慶的喜悅,也喚醒心中的暖意,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如輕盈的燈火般閃耀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