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最近幾年聽到的氣候災害新聞越來越頻繁,野火、乾旱、暴雨...,不下雪的地方下雪、該下雨的地方沒雨;每次看到這種新聞的時候我都會很感慨,很感同身受——但不完全是為了人類,我還會想到那裡的動物們。
因為我很喜歡看《Animal Planet 動物星球》或《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之類的自然紀實頻道,我知道地球的生態循環系統對自然生物們有多重要;人類有各種文明物件與方法可以抵禦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但其他生物們可就完全沒有抵抗之力。天空不下雨的時候,人類可以透過交通運輸水、可以抽地下水、可以淡化海水... 但對非洲奧卡凡哥三角洲(Okavango Delta)成千上萬的動物來說,只能無助地在乾涸的河床上倒下。
一頭剛成為族長的母象首次帶領象群來到記憶中水源豐沛的大河與青草地,但她始終沒有找到記憶中的那個天堂。
前陣子在《樹冠上(The Overstory)》這本小說中第一次認識到「生態恐怖主義(Eco-terrorism)」這個詞,在小說中有一群堅持護樹立場的主角,無力阻止美國最後一片原生紅衫林被砍伐殆盡,憤而破壞伐木公司的商業設施因而得名。漫威電影裡的薩諾斯(Thanos)或許也是「生態恐怖主義」的代表形象吧;電影裡的他有個瘋狂理想,讓負載過量的宇宙有一半的生命消失,剩下的生物才有足夠資源繼續生存...
有時對這世界或許會有最悲觀激進的想像,或許這就是我們需要文學與藝術,作為情感出口的原因。
當音樂漸漸從實體走進線上,黑膠唱片卻未曾被我們所遺忘;唱針讀取表面一圈圈紋路的同時,像是按下時間開關,時光倒帶感受美好回憶的餘溫。
從播放、翻面、唱頭調整等細節,黑膠所享受的是那如儀式般的步驟,在這快速更迭的時代裡,反而有著自己的步調,優雅而從容。
對於設計師 Peika 來說,對於黑膠音樂的記憶,來自於在外公房間無意間發現的一角,一台灰塵滿佈的黑膠唱片機,還有幾片零星的黑膠唱片,明明已無法播放,腦袋裡卻有些熟悉又有韻味的旋律飄然而至,好似模糊又好似清晰。
因此,印花設計中的黑膠、音符是對音樂具像化的展現,就像黑膠的溝槽般,悄悄在 Peika 的心裡,刻下一道道溫暖又懷念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