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最近在閱讀一本有趣的書《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 天才們的渾沌日常》,這是由身為「藝術局外人」的作者,近距離觀察藝大學生而完成的觀察報告。
身為純種美術生的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激動不已,不斷冒出「對對對,我們美術系就是這樣沒錯!」的各種吶喊。其中最有共鳴的描述,就是「發現有想要的東西,都會先冒出『自己動手做做看』的念頭」。
雖然已經活在什麼產品都買得到、服務也可透過金錢輕鬆獲得的年代,但我們美術生的心目中永遠為事物保留一個「自己做」的選項。就不說桌椅、服裝、飾品...這種想做就可以做的東西,有時家裡的小家電壞了,我也會冒出「總覺得可以試著修修看」的念頭;之前學開車,當教練打開引擎蓋講解車子的「五油三水」時,全班也只有我饒富興味地認真研究引擎構造。
如果說美術生集體有什麼信念或主張,應該就是「雙手萬能」吧!人類之所以能用相較於其他動物顯得如此孱弱的身軀統治世界,除了聰明的大腦,功不可沒的,就是我們細長好用的手臂與靈巧的手指。可以製作工具,還可以書寫、繪畫...把經驗傳承下來;也能群策群力,透過眾人雙手合作完成宏大的事物。
其實不單單只是喜歡動手做的樂趣,對我來說「動手做」背後的意義是「瞭解事物的原理」。一個東西是怎麼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對事物產生好奇,於是透過雙手去拆解、回溯,在這過程中,往往又會誕生許多想法、發現... 「一定要這樣嗎?這樣做會怎麼樣呢...?」其實,這就是「創意思考」的過程了。
對事物的現狀不斷挑戰、提問,透過回溯事物的本質,找到新的觀點、思維、解方... 對我來說,許多遠大的思考,往往從自己動手做開始。
大家對美的定義是什麼呢?
設計師兔兔想,審美的概念經常隨著時間流動。印象派尚未被接受時,人們對非寫實的技法並不樂見,正如百年前大眾對美的感受,與當今也不盡相同。
對此,兔兔希望自己的審美能保有包容性,接納各式各樣的美,擁有接受不同理念的彈性。
流動的美聽來似乎是飄渺遙遠的感受,但同時,也是一場浪漫的邂逅。
作品是當下的體現,記錄了作者當下的感悟,引發了觀者當下的感受。過去或未來,錯過了都不會是相同的模樣。
或許花語週報也是這樣的一期一會。蘊含當週總監的感念,飽有當週設計師的心意,只有打開了花語週報,悉心閱讀的你才能有所收穫。
獨一無二的邂逅,獻給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