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最近上了一集我很喜歡的 Podcast,是我創業圈的朋友、酷訊搜索的創辦人 Vivian 主持的節目。更酷的是﹐她同時也是個瑜伽老師,一個理性與感性的綜合體。
她一開始提議我們兩個創業家碰在一起要聊創業,我說創業這麼苦有什麼好聊的,還是來聊點好玩的,聊聊審美和生活;若要聊創業,那就談藝術和商業怎麼取得平衡吧;Vivian 欣然同意。她從審美品味開始提問,好奇審美是否能後天培養、怎麼培養?台灣和歐洲比較的美感落差從何而來?要怎麼找到藝術和商業的平衡...?平常碰面也不會輕易開啟的話題,在節目上聊就十分合適。
討論審美之前,應該先討論:「美感怎麼來?」;其實我們的觀點一開始一定是被外在環境形塑、耳濡目染而來,但人們逐漸成長、擁有不同的學習與生命經驗,就會開始產生不同的選擇;進而會產生想「提升」辨識力與選擇力的渴望,這就是審美學習的開端。
外在環境就是一個地方的人文深度,包括歷史、社會面向;在這一點上台灣確實很難直接跟歐洲、日本等文化悠久的地方比較。後進者往往會經歷過學習、甚至抄襲的過程,但關鍵是我們何時會開始「選擇」走自己的路、探索自己的獨特樣貌?我認為我們這個世代的台灣創作者正集體在探索這個議題。印花樂正是在這樣的概念之下誕生的品牌。
但找到創作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確實是最困難的地方;取得商業成功代表創作者找到了群眾共鳴,但若流於討好大眾便會失去獨特性...。這時代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都在努力找到兩者的平衡,而這就是把整個社會審美觀一起往前推進的力量,這點我認為是台灣現在很棒的地方。
最後我們聊到 AI,Vivian 問說會不會擔心圖像創作者以後被 AI 取代,我說這凸顯觀點和感受的重要性,AI 的專長是「依照指令產製」,但人類的創作價值在於是否具有觀點、能引發共鳴。不需要和 AI 比較產製能力,人類作為創作者的自我意識、樣貌、獨特性,才是價值所在。
雖然議題好像有點嚴肅,但其實還是兩個朋友一起說說笑笑,很適合邊配茶邊聽,同時跟著我們的話題一起玩味思考。歡迎上 Podcast 聽更多!
《姐姐的人生進行式》>> https://reurl.cc/4omppL
設計師 Peika 有個熱愛園藝的舅舅,比起嬌嫩鮮花,更喜歡樸實的多肉植物,尤其鍾愛石蓮。舅舅的花園少了繽紛絢爛,卻多了沉穩綠意。在這裡,時間彷彿也緩下步伐。
多肉耐旱,從高山岩壁至酷熱地區皆可生存,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相較百花齊放的轟轟烈烈,多肉植物的生長方式有股細水長流的詩意。即便在艱難的環境中,也能堅忍不拔地綻放,舅舅被那份寧靜的堅韌深深吸引著。
每回走訪精心照料下的花園,Peika 也似乎更了解了舅舅一點。彷彿透過生氣勃勃的多肉植物與舅舅對話,窺見素日耿直的長輩心中,細膩柔軟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