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織橘紅,台灣小吃與花卉,帶點舊時光氣味的圖樣被繪入布料,成了眼前的餐墊、包巾布和筆電包。大稻埕路牆邊,從拖拉著三輪車到文創商店錯落在車陣之間,時光荏苒,成就了「印花樂」12年來的創作基底。三個女孩,從嘉義高中美術班相識,攜手北上,帶著炙熱眼神來到大稻埕,拾起布料,用細膩的思維和雙手,織出新舊時代的風華。
追尋台灣形象
「印花樂的起心動念,來自我們對世界舉手了兩個問題。」席地坐在榻榻米上,印花樂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倚著自家出品的懶人靠墊,宛如回到學生時期,時而笑談各自想法,時而嚴肅回想創業維艱。邱瓊玉口中的問題,出現在被金融海嘯襲擊的2008年,也是三個女孩畢業的那一年。
彼時的台灣,文創、新創概念都尚在萌芽中。「當時不要說設計創業,光是年輕人創業的風氣,就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但那也是一個起始點。我們一直覺得台灣下一階段應該要有自己的品牌,也想創造出屬於台灣的圖案。」
就這樣,三個美術班畢業的女孩,結合了彼此的版畫、設計、紡織專長,用圖案和織物,試著找出台灣精神。「但尋找到後來,我們發現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所謂的台灣特色,就是多元跟尚未被定義,包含台灣人自己也是。」隨著時間,三人逐漸摸索出印花樂「多元」且「彈性」的風格,也成了布料文創的先行者。
|三人和永樂市場的布商們培養出好情誼。 攝影/陳立凱|
自學成領導者
「我們當時分工其實是猜拳決定的,我猜最輸,只好負責財務了。」戴著圓框眼鏡的蔡玟卉笑了笑。掌管印花樂關鍵的財務策略,她卻不避諱談及大學指考時,數學只拿到12分的過往。「那時候考美術系嘛,不用看數學成績,就直接放掉了,但我現在只要有機會跟學生演講,都會提醒他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科目,不然它以後就會逆襲你。」
玩笑話背後,學美術的三人耗費多年自學財務與經營,只為撐起組織因日益龐大所伴隨而來的專業挑戰。除了投入設計,她們花大把心力上課、進修。幹練的邱瓊玉挑起營運銷售重責;靈活的沈奕妤從設計第一線到主導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結合善於分析財務數據的蔡玟卉,三人去年順利以完整提案,說服設計電商平台Pinkoi入主投資。
在各自耕耘的領域分進合擊,從第一線的設計者,成了統御企業的領導者,三個女孩用己力,終將當年的小小店鋪,擴展成如今的大型文創品牌。
|2016年印花樂與麥當勞合作環保提袋。 圖/印花樂提供|
戀上大稻埕南部味
談起印花樂,多數人總能直覺連結到大稻埕。繽紛的文青小店,坐落在老舊街區裡,夾在南北貨、中藥店間,搶眼卻不違和。「我們一直覺得大稻埕很像台北的南部,有濃濃的人情味,也保留這個城市以前的軌跡,加上這裡是核心的布料集散地,有很多很厲害的商人,他們經歷過紡織業最輝煌的時期,有太多能量是我們可以吸取的。」
然而,十年前初來乍到,名氣尚不響亮的印花樂,午後店內總是空蕩蕩,讓周邊的叔伯阿姨們關心起三個小女孩的生計。「他們都已經做生意做很久了,看我們就覺得很可愛,好像還在扮家家酒這樣子,常常擔心我們活不下去。」甚至曾有熱心的街坊婆媽拿食物來援助,「她們會直接探頭進來說:『恁安內可以嗎?』」憶起初創業的人情記憶,三人忍不住笑了起來。
隨著大稻埕重拾觀光人潮,加以持續開發出不同類型的布織產品,三人穩紮穩打,用細膩多彩的風格,為生活裡的食衣住行等用品賦予獨特質感,受到各地文青追捧,也吸引眾多國外粉絲。
|印有台灣小吃的餐墊受到許多外國觀光客喜愛。 攝影/陳立凱|
2014年,她們決定前進高雄展店,後更在東京開設實體店面,儘管最終因日本主事業體的問題而被裁撤,卻因此得到機會,轉入日本大型設計店鋪LOFT販售,在日本開展出忠實顧客群。
|印花樂曾於日本東京開設實體店鋪,吸引諸多粉絲朝聖。 圖/印花樂提供|
推廣生活的味道
「我們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從擅長的布料創業,但隨著台灣老的價值、舊事物的價值慢慢被重視,加上大稻埕這裡很多合作很久的老布商,陪著我們從量很少開始做,一路一起精進創新。能走到現在,真的是很多幸運累積而成。」
也就在走到第十年時,三人認為,印花樂的精神不應只停留在織品店鋪,因此去年初,以「共創」為理念的「印花作夥」應運而生。「我們一直很想把店開在迪化街主街上,在一個很有味道的歷史建物裡頭。去年很幸運,剛好看到一棟街屋在出租,就決定頂下來開旗艦店,不只有印花樂的商品,而是把我們的生活態度,轉化成讓大家實際體驗的生活空間。」
在這裡,有商店、有手作教室,也有專注研發台灣茶飲、甜點的COFE實體店。天井裡,有光,有布料與咖啡交織而成的溫度。「我們希望客人進來後,可以在裡面花上至少半天的時間,去體驗或享受整個空間帶來的氛圍。也希望能彼此帶動,讓不同的文化交流、共生。」
|「印花作夥」是印花樂旗艦店,也是複合式生活空間。 圖/印花樂提供|
當年踏出校門口,還有些懵懂的女孩們,走過十二年光陰,不僅長成品牌推手,更讓「台灣的印花樂」走入國際,成為「世界的印花樂」。可貴的是,女孩們眼底仍閃著當年對設計和生活的熱愛。下個十年,她們期望能走入更多世界角落,採集在地材質、織法,繼續傳遞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