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以前念美術系,有時老師會安排寫生課。但其實當時的我不怎麼喜歡寫生;畫具又麻煩又重、戶外有蚊蟲又多風沙...,最討厭的還是人來人往,令人無法專心...。帶著這樣的印象,隨著我畢業、離開校園,也放下了畫筆,寫生也就離我更遠了。
偶爾身邊朋友心血來潮約畫畫、要我帶他們去寫生,我才會勉為其難打開我的小本子、重拾畫筆。頻率不高,但成年以後的每一次寫生都會發現,其實我很享受寫生的樂趣。
怎麼回事呢?以前明明很討厭的事,後來卻變得喜歡?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動機吧,上課的時候沒有選擇,但現在是為了興趣和朋友的相聚時光而畫。另一方面,也許是自己更懂得領略戶外的迷人之處。
說到戶外寫生,我總想起一部老電影《梵谷傳》裡有一幕,梵谷堅持要高更和他一起去戶外寫生,當時風非常大,連畫架都擺不穩,高更受不了想要離開,但梵谷不斷說服他:「這戶外的陽光才是最值得畫的,景色一直在改變,我們要畫活的景色,為什麼要在畫室裡畫死氣沈沈的東西?」高更最後還是離他而去,但梵谷的一番話每每在寫生的時候總浮上我心頭。
「寫生」寫的是什麼?就是這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世界。當我坐在碧潭畔,要畫碧潭蒼綠綿延的石壁、要畫潭面往來的天鵝船、要畫草皮上的野花——初試寫生的人大概會覺得很困擾,所有的東西都在動,還沒看清楚就不見了... 但「寫生」就不是像相機般去捕捉「瞬間的成像」,寫生的畫面是作為繪畫者的各種「選擇」,以及當下感受的呈現。
碧潭蒼綠毛茸的山壁、一泓綠水上點綴一隻小船,空中一隻鷹飛過。儘管周圍遊人喧鬧,我只想畫一個安靜的、屬於我的碧潭。寫生畫的不只是外在,還包含內在的自己。我想這是我越來越喜歡寫生的原因...
時間從未停止流動,而音樂乘載著人生的每個階段,有些音樂收藏了童年的喜怒哀樂、有些彙集了青春的記憶碎片,也有某些歌,安放著你所愛過的人事物。
相比歲月,音符似乎從來不曾消逝,就這樣佇立在它與你相遇的瞬間,回想這些時刻,嘴角的笑意與心中的遺憾,或許總讓你渴望搭上時光機回到當下。
本期桌布中,設計師軟喵透過不同形狀與色彩的堆疊,呈現出各種旋律、唱片與記憶交織的樣貌。只要你疲憊時,就播放一首喜歡的歌吧,當旋律響起,就能逃離此刻,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