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最近懷疑近視度數加深,尤其看電腦螢幕或手機螢幕都有點吃力。為了讓眼睛休息,我便用「聽」的,聽音樂、找Podcast…;少了眼睛接收、便焦慮著要讓訊息從耳朵進入。但選音樂和Podcast節目,不免還是要用到眼睛,於是我又忍不住在手機上滑來滑去...
直到眼睛再度酸澀模糊的某個瞬間,我突然出現一個自省意識:為什麼這麼厭惡空白?
候位的時候、通勤的時候、剪頭髮的時候、等待下一場會議的時候... 時間的空白處、生活的不連續縫隙。如果生活有隻彩色筆,總是習慣塗滿時間的畫布,即使只有單薄的色彩也聊勝於無。
沒有資訊進入的時刻真會讓我焦慮難耐嗎?想起過往讀過一篇談論「放空」的腦科學文章,不閱讀、不聆聽、不接收任何資訊,任憑思緒飄蕩;每一次眨眼、每一次放空,都讓大腦有重開機的機會。現代人太忙於用資訊填充大腦又捨不得重開機,反而讓腦內堆積許多無法消化的雜訊。
在《上流教養》裡,作者提到她做為社會觀察的紐約第五大道家庭裡,每個孩子的時間都被焦慮的父母排滿。晨間有壁球或舞蹈練習、接著去上學、放學後有語言或音樂課、接著是她的寫作家教課,然後晚餐、寫作業、睡覺... 隔天週而復始。這些孩子的父母不願意讓他們有任何空白,但在作者看來這剝奪了他們產生自己的想法、甚至進入「心流」的機會。孩子們將難以長出自己的獨立人格。
以前覺得「放空」就是一種懈怠,但我們其實也沒必要追求這麼疲憊的人生。對我來說就是保持一份覺察心,觀察自己無所事事的時候,是不是能自在放空。
常聽人說養小孩跟養寵物很像,同樣是承擔起一個生命的責任,你會在意他的感受和喜好、會擔心他的健康和飲食,而他給予你的回饋,也是最直接純粹的。
「因為鼻子過敏,從小到大沒什麼養寵物的經驗,但我家有隻剛上幼稚園的小企鵝!」本期設計師Peika愉快的分享著。
小企鵝每天都想方設法地想請假,會拿自己還看不懂的書裝模作樣的唸書,喜歡軟軟的枕頭和棉被,總在洗澡後包著浴巾不肯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