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人類一天當中平均有將近一半的時間處於休息、神遊、發呆...的狀態。扣除睡眠的八小時,大約有四小時的時間,可能會誕生珍貴、卻一閃而逝的靈感。
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現浮力定律,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並非偶然,人們在從事不需要真正花費腦力或注意力的事情時,腦中會有一些稱為「預設模式網絡」(DMN,default mode network)的區域特別活躍。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沒有在想事情的時候,大腦也會有些思緒在自行運作,而且往往是主觀上沒有關聯、邏輯、打散各種經驗與知識的意識漂流狀態。
漂流的意識像浮島,撞在一起時可能就會誕生一塊想法上的新大陸——但問題是浮島的基礎並不穩固,可能很快會再飄移,我們就難尋回那些好點子。DMN幫助我們誕生早期創意,但並未考慮到可行性、方法...等實踐層面,那是交給認知腦來做的事。因此我們需要迅速留住靈感的方法,而我的作法非常簡單輕巧,就是手機筆記。
記下筆記的時候,十分仰賴直覺,腦中想到什麼關鍵字就記,即使是不成形的句子,也會先迅速記下,同時避免在這時加入思考——我有時甚至會忘記眨眼睛。思考是以後的事。由於不考慮現實可行性,所以我曾記下的多數點子其實都難以實現,比方說劇本的片段、改變某個大品牌的作法、一項盛大的慶典活動... 但能否執行這些早期靈感也不是最重要的,它們是屬於我的、獨一無二的創意養分。當我事後仔細審視斟酌,往往又能再牽引出進一步的想法、為我目前的某個問題指引出一條未曾想過的新路。
持續記錄、反覆審視的創意筆記,像個可以蓄積可以流動的創意水池,保持靈感永不枯竭。
「每到冬天總是有很多格紋的商品,我的最喜歡的棉被也是格紋。」設計師小螞蟻笑著說。
棉被就像寒冷冬夜裡的庇護,讓人不想離開,更是專屬於小螞蟻的小宇宙,每當躺進那柔軟的懷抱,整個世界都彷彿靜止了。
本期桌布描繪了設計師記憶中的格紋,縱橫交錯的線條,彷彿編織著冬日裡的冷與暖,讓人安心,也使人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