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看到新聞上緬甸8級強震的報導,我的內心非常糾結,無奈疑問,上天究竟還要給這個聖潔又哀傷的國度多少考驗?
2017年我讀了葉孝忠的《緬甸・逆旅行》,裡面寫的是他第二次進入緬甸旅行的記事。這一次為何特別?因為他的兩次旅行,剛好是緬甸2010年改革開放前後。第二次到緬甸旅行,他感受到這個國家正在劇烈改變,要脫掉大英帝國殖民的舊外套、要卸下軍政府專制統治的鎖鏈,雖仍貧窮但充滿希望...
我就是受到這樣的描述吸引,於是在2017年也踏上緬甸旅行,想看看一個國家從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歷史交叉點樣貌。只是那時的我還不知道,原來三年後,歷史的幽魂終究還是伸長了手將緬甸拖回牢籠裡禁錮。2010到2020總計十年改革開放,對曾經歷的緬甸人來說,不知那是一場太短的清醒,亦或是太短的夢。
而我就在那個時間點去了緬甸。的確整個國家就像葉孝忠所言,充滿欣欣向榮的氣氛,以及亟欲擺脫舊時代迎向新時代的幹勁。緬甸人工便宜,時代的變革又正好提供大量工作機會,所以無論城市還是山上,到處都能看到正在賣力工作的人們(有時也會疑惑:咦?這項工作用得到這麼多人嗎?);緬甸是千佛之國,人們篤信佛教,樂天知命,安於貧窮——不是樂於貧窮,而是既然貧窮已經發生了,那我們就接受的那種安然自若;緬甸人個性溫和,臉上總掛著微笑,因為他們沒有招呼語,微笑就是招呼;緬甸經濟牛步,但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瓜果蔬菜無一不甘甜肥美...
理當深受佛祖庇蔭的祥和之國,歷來卻承受著令人不解的殘酷考驗... 2020年軍政府政變,重新獨裁控制國家;而如今又承受大地震的摧殘。我想起在那裡看到的各種建築... 只怕都沒能承受這番摧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俗人如我仍無法悟得這《心經》中的智慧,只是疑問為何緬甸人要受盡考驗,但又相信大毀滅後將會迎來大新生,或許,這也是緬甸人將迎來大新生的時候吧...
櫻花鉤吻鮭對於台灣人來說絕對不陌生,從冰河時期就居住在台灣,活化石般最古早的原住民,因為板塊變動與河川變遷的關係成為了陸封型的淡水魚種。
小時候聽說只要是有櫻花鉤吻鮭的水域,一定有很棒的水質及自然環境,但近期卻因為山域的濫伐,牠們的居住環境岌岌可危,復育行動也困難重重。
本期設計將櫻花鉤吻鮭自在的模樣、乾淨清澈的水面描繪出來,希望在環保意識的普及下,能再次看到這珍貴物種繁盛活躍的模樣。